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看完《源代码》最后一个镜头,彻底LOST。到网上看过各种高深解释,反而更迷惑。现在坐下,才突然发现,需不需要一个清晰的解释,或者一致的结论,根本不重要。

采访蔡康永(他的访谈见11月号《心理月刊》)时,他说,他根本不相信书可以推荐给别人读……他原本主持一档读书节目,而读书又恰是自己最喜欢的,收视率却低到不行。他意识到,阅读不能分享,自己也是对别人的推荐没感觉的。是啊,每个人都从他人的故事里读着自己的心事。何况一部电影。

干嘛要把《源代码》搞得像科学解剖呢。于我,《源代码》所讲的故事,就是柯尔特·史蒂文每一次返回列车上的那不同的8分钟。源代码依托的设想是,人在死后大脑还留有死前8分钟的记忆。因此,为了寻找在开往芝加哥的通勤列车上制造爆炸案的嫌犯,史蒂文被一次次派回事件发生前的8分钟。每一个8分钟,故事都在变。

故事手法很长见。波兰导演、道德焦虑派电影的灵魂人物基耶斯洛夫斯基,两部作品(《机遇之歌》、《维罗卡尼的双重生命》)都在讲,仅仅几秒钟,当主人公跨上或错过那部命运列车时,境遇将完全改变。

看似,只有电影可以对生命的偶然性加以奢侈地修改和重放。但,我们每个人制作的电影,就是我们的记忆。随着时间的卷入,年龄、心性的变化,记忆也在对过往生命里发生的所有意味重大的事件,不断修订和重放。只是,你不像看别人的电影一样,那么确定。

有个女孩,爱有妇之夫爱了7年。最初是痛苦、怨恨、不能自拔。到今天,她竟一点一点确认、创造了越来越多他们之间的爱。知悉开头、与现在时的我,也不免惊异于痛苦是如何被转化和超越的。听上去,就在于她对已然发生过的记忆的再修订系统。她改变了她的解释。她便重新焕发了爱的能力,并激发了对方。天知道这故事会如何收场。但时间会给出权重。

有个男人,在亲子问题上遇到了极大挑战,他说,所有他与自己父母之间曾有的冲突和创痛全面在他和孩子间爆发出来。他为此去做了一年心理咨询。收效很大。我猜想,他的收效,便是那记忆回放时,对父母行为的解读画面已然改变。

有些人,不,是有很多人,习惯于一遍一遍,顽固地用刻板的画面和腔调,去评价生命中过往的事件。就像录影带卡壳一样,播放毫无新意。然而,若肯稍稍像编剧或导演般,有心灵空间的弹性,将人生早已出演的角本略改几笔,借借偶然性的视角,或许就看得到新的故事了。

我刚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我长大了。当她可以准确地说出我要尿尿,我要拉屎,而不再把它们搞在裤子上时,她觉得最引以自豪的理由,就是“我长大了”。时间,就是长大的另一代名词,预示着我们不断建立起的新能力。

有人说,时间最差的效果,就是用来遗忘和修复伤痛。其实不如换种说法:时间可以用来编织一种全新的眼光。 

话题:



0

推荐

王珲

王珲

15篇文章 10年前更新

《心理月刊》中文版创始人。个人爱好:读书、观影、爬山,组织沙龙活动。微博:http://weibo.com/psywanghui

文章